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印象偏关—偏关志略

来源:乡土中国网  作者:耿跃东   发布时间:2018-07-18   点击:

/耿跃东 

 图片67.jpg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北端。历史上的偏关是北方蒙古草原进入内地的水陆通道。

 

黄河从内蒙古托克托县转折南下,流入晋陕蒙峡谷,至偏关县老牛湾村进入山西。由于山势阻隔,黄河在老牛湾转了一道几字形急弯,形成了壮丽的地理景观——乾坤湾。

 

老牛湾既是长城与黄河的交汇处,又是著名的水运码头,在现代交通兴起之前,内地货物从此出塞,进入蒙古地区,蒙古皮毛特产从此入关,流入内地。

 

水泉堡附近的长城隘口——“鸿门口”,是山西进入内蒙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清代山西人走西口的重要门户。据说鸿雁迁徙,至此盘旋才去,故名“鸿门口”。明代,守卫“鸿门口”的水泉堡驻军初期额定500人,设参将、守备统领。“鸿门口”还是明代沿边开放的“互市”之一。据当地人讲,进入清代,守卫“鸿门口”的水泉堡成为晋蒙交流的商业市镇,繁盛时,常住人口2000余人,客商云集,店铺林立,富甲一方。当时,堡中有10座庙宇,8座戏台,每年从初二开始唱戏,一年中堡内人民婚丧嫁娶,商家筵宴,戏声不绝。

 

偏关是古匈奴族林胡部落的驻牧之地。赵武灵王破走林胡,置儋林郡,为建制之始。汉武帝收复河套后,为控驭北方,支撑朔方郡的边防体系,置西河郡,统一管理晋陕蒙交界的黄河两岸地区,山西中北部的吕梁山脉西麓地区划归西河郡。当时,偏关属于美稷县辖地。

 

“美稷”是富有历史传奇的中国古地名,西汉时,为“属国都尉”治所,东汉时是“使匈奴中郎将”的治所,还是南匈奴的“王庭”。随着南匈奴的南徙,“美稷”迁入今汾阳境内,最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两汉时期,“美稷”作为安置匈奴降部的地区,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宏伟篇章。

 

偏关县独立的行政建制开发于五代北汉时期,到元代才有了偏头关的称谓,明代置总兵官统辖偏关地区防务、民政,清代设县。五代年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偏关、河曲成为边地。为防契丹侵轶,北汉在偏关、河曲地区筑寨自守。

 

公元957年,北汉刘钧于偏关地区筑“严寨”。由于其地势“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寨’”。宋代曾一度弃守偏关地区,也没有偏头关、宁武关的建制。因此说,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并不是山西的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而是河北保定附近的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

 

偏头关的建制始于元代,公元1299年,“偏头”升寨为关,始为偏头关。明代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以回撤关外卫所(驻军)为代价,换取蒙古部族的效力。永乐登帝后,陆续回撤大宁、开平、兴和、东胜诸卫所,迁徙人民,空置其地,偏关遂成边地。蒙古人入据河套、土默特川后,偏关一带战事不断。为强化防御,“宣德四年(1429年)太原镇开府偏头关,山西总兵李谦移驻偏关。偏关地区戍兵达万余人,因此偏关称为三关首镇。偏关境内长城多在此时期修建。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统一指挥,相互策应的防御格局至此形成。

 

有明一代,明王朝隔绝内外、专制高压、颟顸无能的统治招致蒙古人长期的“开关之战”。北部边界,明王朝到处挨打,处处“修墙”,最后终于修成了雄伟壮观的明长城。长城沿线,堡寨墩台逶迤相望。偏关长城防御体系就是此时期形成。

 

长城防线像条缠在明王朝脖颈的绳索,愈勒愈紧。270万明军疲于奔命,死伤枕籍。战争耗费巨大,最终拖垮了经济,拖垮了明王朝。偏关人民在“开关之战”中,付出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进入清代,国家统一,偏关成为内地,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偏关县行政建制至此形成,县域虽数有调整,但县制沿革至今。

 

偏关县是山西省引黄工程的水源地。万家寨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不但为山西人民提供了源源黄河水,也是当地的主要财政收入项目。引黄工程沿偏关河穿越虎头山,向太原地区和大同地区及沿线供水,改变了山西人民祖祖辈辈守着黄河缺水吃的无奈局面。

 

黄河水已在改变着山西的水文结构,2014年,有报道说山西全省的地下水出现了回升局面,相对历史低位回升了6米之多。

 

偏关县是山西省少数地处大深山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县区,仅有靠近河曲的天峰坪、城关、窑头三乡镇西向黄河区域有较为集中的煤炭和油页岩储藏,其它矿藏多为点状零星分布。同时,由于环境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保持了较好的自然生态景观。

 

黄河与长城联璧是偏关县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名片。长城在老牛湾与黄河相遇后,依山带河,转折而南:大河滚滚而去,长城惟余莽莽;河是入海之黄龙,城是万里之雄关;山势苍茫,墩台竦峙;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偏关山地广布,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无霜期较短,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小杂粮。偏关羊肉,无膻无腥,只用清水炖煮,便成美味。偏关莜面,味道醇厚,食之难忘。偏关胡油更是晋北胡油中之上品。

 

偏关黄河沿岸地区由于特殊的河谷环境,开春要较东部地区早一月左右,适宜夏令水果的生长。偏关境内,黄河沿岸广植白杏,每年春季,杏花飘香,水开鱼鲜。

 

寺沟一带,黄河岸边,长城脚下,每逢春季:护宁古寺披金晖,杏花一路飘香来,滚滚黄河迎落蕊,争渡河桥万物春。临河揽胜,如入仙境桃源。待到白杏成熟时:河谷芳香,景色宜人,踏青采摘,亦郊游之佳境。偏关黄河白杏,肉核均可食用,个大味甜,为杏中佳品。

 

偏关人民与内蒙古有着紧密的人文、经济联系。本地人将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叫做后山,遇灾荒兵乱,往往到大青山躲避。在长期的交流中,两地人民血脉交融,气息趋同。长城内外早已没有了金戈铁马,取而代之的是欢快活泼的“二人台”。“二人台”是汉族戏曲与鄂尔多斯“漫瀚调”结合产生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陕北、晋北、张家口一带。偏关是“二人台”重要的源头之一。本地人民喜庆欢快之时,总不免哼唱几句“二人台”的曲调。

 

偏关山河壮美,地处民族融合的前沿,人民坚韧勇武,多从军旅,为国死难之士,历代都有。战乱征伐,给本地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601年,明万历皇帝授命蓟辽总督万世德回乡举办“敕旨钦命龙华盛会”,超度在朝鲜平倭战役中阵亡将士的亡灵。这大概是万世德所部偏关籍将士伤亡较多的缘故。自此以后“龙华盛会”演变为万人庙会,每十年举办一次,成为偏关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万世德是偏关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祖上随明将徐达攻伐北元,定居偏关。隆庆年间,万世德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不畏豪强,政绩卓著,后以文官将兵,西平“火酋”,东定朝鲜,卒于蓟辽总督任上,为万历年间名臣。万世德文武双全,著述颇多,可惜多已散佚。后人随大同总兵姜镶起兵“反清复明”,兵败后,万世德坟茔被挖,故清人续史,多从简略。

本站编辑:樊俊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