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路梆子

来源: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7      点击:

 

忻州市的地方戏剧主要有北路梆子、繁峙秧歌戏、河曲二人台、神池道情戏。正好代表了山西戏剧梆子戏、秧歌戏、歌舞戏和道情戏等四种不同的类型。源流各异,表现了忻州市东西部两个地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比较而言,北路梆子是相对孕育成熟的大戏,有更为广泛的影响。作为小剧种的二人台、繁峙秧歌戏,还处于戏剧孕育期,但作为民间艺术,它更有鲜活、更贴近生活的特点,而道情戏则因保留更多古老传统,具有独特珍稀的价值。它们都是忻州民间艺术的瑰宝。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系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大约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十九世纪初叶已趋于成熟,流行于我省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以及内蒙、河北的部分地区。其演唱特点是慷慨激昂,稳健粗犷,声调高亢,很有力度,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质朴、深厚、豪爽、大方的性格,颇具地方特色。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结构,北路梆子音乐包括唱腔,曲牌、锣鼓经三部分。不少艺人在演唱中还创造了许多花腔(俗称“弯调”),为高亢激越的唱腔增添了感情色彩,富有高原风味。曲牌调式多样,分别用唢呐、丝弦或笙管演奏,有的来自民歌俗曲,有的则是佛道音乐的移植。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具有高亢激越、淋漓酣畅、稳健粗犷的特点,同时又结合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咳咳腔"等自成一体的唱法,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质朴淳厚、豪爽大方的性格。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万林、翟效安、杨仲义、成凤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忻州民间有“戏靠商开花,商以戏繁荣”之说。过去经济繁荣时期,忻州地区村村建庙搭戏台,内修戏楼,每逢节日,如农历五月二十三(关云长磨刀日)、农历九月十三(财神爷生日),就成为欢聚、祭拜祖先、酬神唱戏、解除纠纷与联络情感的主要内容,并为此组织唱戏。 也因此,北路梆子作为大戏在晋北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过去,忻州乡村几乎村村有庙,有戏台,忻州(指现忻府区)总计就有戏台二百余座。有的大村一村就有两坐也不希奇,赶上大的庙会,请两个戏班子,唱对台戏也是常事。

北路梆子经典剧目《王宝钏》,由北路梆子艺术家贾桂林饰王宝钏、董福(狮子黑)饰穆洪、安丙其(亚八百)饰王允、李万林饰薛平贵。

北路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左至右分别为:杨仲义、李万林、翟效安、成凤英。

李万林在北路梆子剧目《血手印》中饰林有安

翟效安在北路梆子剧目《寇准背鞋》中饰寇准

杨仲义在北路梆子剧目《华子良》中饰华子良

成凤英在北路梆子剧目《八大锤》中饰演陆文龙

本站编辑:张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