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园地

寻找远去的年味,春节特色民俗(三)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段留芳    发布时间:2018-05-08      点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代表了很多人儿时过春节的记忆,曾经的爆竹声声,曾经的锣鼓喧天,曾经的热闹社火……而现实中,“年味”好像是离我们却是越来越远了。

著名作家冯骥才撰文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期待能以此种方式抢救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失的“年味”。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运动,很多春节的传统祭祀仪式被坚定地传承了下来,在并不显眼的角落,依然在默默守护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文共盘点了30处民俗活动,按照地域划分为中原腹地、西北塞外、遥远西南、岭南边陲、东北关外、东南沿海六个版块。

(三)、遥远西南

1、云南傈僳族澡塘会

(火热的天体浴 作者:张芸)

在天体浴还被盖上“伦理”的标签讨论着该不该出现的时候,每年春节,怒江一带的僳僳族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到泸水十六汤温泉,洗一场圣洁的天体浴,迎来吉祥。

据说这项习俗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了。在外地游客还羞羞答答秉承“非礼勿视”时,傈僳族人反而显得非常大方。他们把“春浴”看作是一种文明、卫生、圣洁的行为,去洗“春浴”时,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因此,连久居山寨的老人也不顾年老体弱,让儿孙们搀扶前往。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通常是长辈先洗,青年后洗。男的洗浴时,妇女们相约去备饭菜;妇女洗浴时,小伙们又背上背篓,钻进深山密林去拾柴打猎。

参加“春浴”的人们除了洗浴外,还通宵达旦赛歌,年轻人则交友订终生。他们通常要在温泉都要住上三、五天,每天洗浴七、八次。据说,经过这样反复洗浴,就能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中。

2、云南傈僳族刀杆节

 

(刀杆节,勇敢者的游戏 作者:佚名)

本是为了纪念明代一位被佞臣害死的开明将领,最初是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当地人民愿赴汤蹈火相报的寓意,却在质朴厚情的傈僳族、彝族人手中逐渐传承为了一项盛大的节日——刀杆节。

节日当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刀是真刀,一律朝上的锋刃闪着蓝幽幽的光。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此时,流云凝步,飞鸟忘翔,直令观者心惊肉跳。

如今,这顶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云南德宏景颇族目瑙纵歌

(景颇族盛会 作者:佚名)

少数民族爱歌舞,云南的景颇族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目瑙纵歌”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意为“欢聚歌舞”。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就是跳目瑙纵歌舞,正式活动前,人们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来祭祀太阳和指示跳舞路线。人们伴着豪壮的音乐声翩翩起舞,舞步杂而有序,不时发出“噢啦!噢啦!的欢呼声,场面十分壮观,充分展示出了景颇族的传统文化。

4、贵州苗族芦笙节

b8aeed99050d19efa0595e.png

(老外也加入 作者:佚名)

要说苗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那绝对是非“芦笙节”莫属。这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虽说是苗族的节日,但是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至于原因么,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芦笙节开始之前都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会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一直会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壮观且热烈。

5、贵州苗族斗牛节

(壮观的苗族斗牛节 作者:古道西丰)

苗族与牛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是蚩尤的后代,传说蚩尤帝为铜头铁额、牛首人身。因此,苗族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他们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因此,斗牛节,这种被称为“东方式斗牛”的民俗活动,就成了苗族逢年佳节的一项盛事。

苗族斗牛节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分别于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举行。斗牛开始之前,各村推举的中间人奔走于各牛主之间,了解牛的长度、高度、年龄、体重、角门长势等等,然后集中决定谁与谁斗,在征得牛主同意后,主持人即宣布斗牛开始。那场面相当壮观、有趣。斗牛结束后,人们纷纷给胜者披红挂彩,并向其主人敬酒祝贺。在斗牛之日,开阳及邻县的苗族同胞,都会披金戴银,身着节日盛装,向平寨乡斗牛场汇集,十分热闹。

6、贵州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的开始 作者:杨成利)

侗家人认为,萨玛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己的神,且“萨玛”能赋予他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难,赢得村寨安乐、人畜兴旺。

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规模最为盛大的当属榕江县车江大坝的三宝侗寨。祭萨玛时,先由管萨老妇人烧好茶水,给萨玛敬香献茶,然后身着盛装的女人排着队祭祀。随队相伴的还有侗族芦笙芒筒队,吹奏的古曲响彻山谷。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披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双方对歌。 几十路客寨的萨玛队会到固定的耶坪(广场)上集合。耶坪上全部由妇女组成的各寨萨玛队等主寨队一到,便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其意为与萨同乐。

晚上,女人们把一张张方桌连接起来,在村街摆起长长的宴席,欢宴村民和亲友。宴毕,大家就在萨玛祠前面的鼓楼坪上,唱琵琶歌和多耶歌,跳舞,尽情欢娱,并祈求家庭幸福,村寨丰收、安宁。

7、云南彝族阿细跳火

(赤裸的狂欢 作者:云南永君)

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出生时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取到了火种。自此,阿细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于是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祭火节意味着污秽邪魔已被火烧尽,“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随着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尽情宣泄一年中最大的渴望与快乐。近年来由于游客众多,阿细跳月舞蹈已经很少在祭火节上表演,被搬上正规舞台面向世界,所以我们在祭火节上看到的表演通常是大家一起狂欢的“群魔乱舞”了。

8、云南丽江棒棒会

(丽江棒棒会 作者:木措)

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丽江在开阔地接纳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同时,还依然保留着自己纳西族特色的民风,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棒棒会”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棒棒会”并不是如同上述少数民族的庆典那样的活动,而是一场“贸易大会”,也称“农具会”、“弥勒会”、“米拉会”,原为佛教庙会,经过漫长的岁月,渐渐变成了纳西族岁时交易会。纳西人之所以称此会为“米拉芝”,意思是夫妻二人去买家庭用具,可见其浓厚的温情。

在“棒棒会”上,主要包括了物资交易、花卉展销、宗教及民俗活动等。这一天,四方八乡乃至保山、大理、西藏的商人,都运来本地土特产,到丽江的会上来交易,品种繁多,热闹异常,是丽江最有特色的节日之一。

本站编辑:王学富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