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印象纪实

印象滹沱河—滹沱名城代县

来源:乡土中国网    作者:文/耿跃东 摄影/胡林柱 樊俊    发布时间:2018-06-20      点击:

滹沱名城——代县

 

/耿跃东 摄影/胡林柱 樊俊

代县城位于繁、代谷地西部,滹沱河北岸。

代县古称代州,又称雁门郡。雁门之名得名于勾注(山)雁门山,因“双阙斗绝,雁度期间”故名。历史上,勾注山位于游牧民族“马肥南牧”的交通要道,因险设关,为雁门关。汉唐以来,中原王朝经略北边的战争多在雁门集结兵力,进以为依托,退以为屏障。进入清代,随着疆域的统一,共同的佛教信仰使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加速融合。在五台山佛教效应和民族融合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佛教信仰弥漫全县”。因此,战争文化和佛教文化是代县最为深刻的文化印记。

图片1.jpg

代县边靖楼。边靖楼位于代州古城中央,高40米,古称谯楼,是古代观察敌情的军事设施。边靖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楼南“声闻四达”牌匾是清代兵备道唐豫诚所立;楼北“威震三关”牌匾是清代知州杨弘志所立。边靖楼是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长城沿线最为雄伟的军事遗存之一。登楼远眺,河川尽览,形势毕现。

图片2.jpg

 雁门关城楼。雁门关是以战争文化进入中国历史的地名。战国时期,雁门关所在的勾注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地理分界线。赵国在勾注山修筑长城,雁门关作为交通隘口成为勾注山长城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古郡与一连串响彻中华的名字联在一起:李牧破胡开边,蒙恬死节勾注,卫青兵出雁门,李广威震匈奴,杨素破击突厥,李靖生擒吉利,薛仁贵沙漠建功,敬晖坐镇雄关,王忠嗣斩杀可汗,杨业殉难契丹------

图片3.jpg

 雁门关长城。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晋北军事枢纽和经略草原的依托。偏关、河曲河防,大同关山守御,紫金、平型控扼,均以雁门为后援。关北为广武军城,关南为代州古城,城池坚固,驻守重兵。军队北出,战胜攻取,兵马钱粮从此源源不断输送前线。偶有挫折,防冲御突,雁门关是中原地区的门户。

图片4.jpg

 雁门关敌楼。雁门关长城从秦汉至明朝间,累代修葺。有明一代,雁门关长城即大修十八次,雄关巨堡,蜿蜒山脊,为一时之盛。历史上,雁门关是一个庞大的军事集群体系。雁门关后方中枢的代州城,城池高大,四门外修“瓮城”,瓮城外修“逻城”,西、北、东关又筑“关城”,大小十二城联络一气。代州城周边建有39座军事堡砦。每有战事,雁门关周围,戒备森严,军人云集,令人生畏。

图片5.jpg

  代县峨岭寺。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进入清代,随着中国疆域的统一,共同的佛教信仰使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加速融合。佛教成为了民族融合的粘合剂。代县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传统争斗的地区,也成为了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在五台山佛教效应和民族融合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繁、代河谷建设了大量庙宇。《雁门边塞文化探源》说,“至清代”,代县“全县380余个村庄,共建寺观、庙宇1000余所”,“佛教信仰弥漫全县”。

 图片6.jpg

  代县峨岭寺。峨岭寺位于五台、繁峙、代县交界,是五台山北部的边缘寺庙。五台山作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对笃信佛教的蒙古民族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从蒙古草原一路走来,穿行雁门,到五台山朝圣拜佛。峨岭寺是他们中途歇脚的寺庙。

 图片7.jpg

 代县阿育王塔。阿育王塔位于代县县政府后院,高40米,周长60米,与边靖楼等高,是中国珍贵的佛教文化符号。《雁门边塞文化探源》说:“隋文帝谓天下统一皆佛之力,乃召天下诸州建灵塔,并分送舍利于三十一州,代州境内的阿育王塔就建于这个时候”。阿育王塔原为木质结构,属“圆果寺”建筑,多次毁于灾难、兵革,元代改建为砖塔。据记载,“圆果寺”“寺院宏阔,殿宇壮观,‘诚一郡巨观也’”。抗战时期,寺院被日军拆毁。 

图片8.jpg

代县白仁岩寺。白仁岩位于代县西北的衡山山脉南麓,巉岩绝壁,树木葱茏,《代州志》说其“千岩紫翠,境逼仙都”。

图片9.jpg

 代县白仁岩寺。白仁岩寺庙建于悬崖之上,宏丽壮观,环境清幽,为东晋慧远大师所建。慧远,雁门楼烦人(今原平人),东晋时人,是佛教中国化里程碑似的人物。他派遣弟子到西域取经,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家经典,把“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和佛教“涅槃”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三世报应学说”,制定了简单易行的禅定念佛法,为佛教净土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图片10.jpg

代县白仁岩寺。代县产生过佛教净土宗的两位宗师,慧远和昙鸾。昙鸾大师早年在五台山出家,晚年住在交城县玄中寺。其弟子把净土宗传入日本。今天,白仁岩寺被中国的净土宗信徒认为“祖庭”,玄中寺被日本的净土宗信徒认为“祖庭”。净土宗在宗教仪式上只需信众念“阿弥陀佛”,因此流传十分广泛。如今,“佛门净土”已深入中国人的认知。

图片11.jpg

 代县赵杲观。赵杲观又名天台寺,位于代县新高乡红寺村天台山下,依崖援山而建,以地势险峻,建筑奇特,环境清幽著称,是释道儒三教共处的寺观。相传战国时期,赵襄子在勾注山诱杀“代王”,代国丞相赵杲带领代国遗族逃入天台山中隐居。后世,本地修建寺观以“赵杲”冠名。

图片12.jpg

赵杲观僧人。从文化现象看,赵杲观起初应为文人归隐建设的道观,随着佛教文化在本地的扩张,逐渐成为释、道、儒共存的寺观,孔子、老子、如来曾供奉于一殿。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大夫的信仰终究敌不过民间的力量,儒家塑像首先退出寺观,道家仅能守成一隅,佛教力量则呈扩张之势。

图片13.jpg

赵杲观栈道。赵杲观所在的天台山,植被繁茂,沟谷幽深,适于隐居。这也是赵杲观形成的地理因素。但佛教收容了道观,“居士”代替了“隐士”。深厚的佛教文化,在本地产生了“坐化”成佛(仙)的修行诉求。赵杲观先后产生真身色骨塑像四尊:分别是送醋老人、顶盘碗师傅、担水和尚、紫霞道人像。

 图片14.jpg

 代县文庙。文庙古称“学宫”,既是官办的“州学”,又是祭祀孔子先贤、名宦、乡贤、烈女的庙宇。代州文庙创建于唐代,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复建竣工,占地15000平方米,前后三院。

图片15.jpg

  代县文庙以近。代州古为用武之地,人民习武尚战。“文以武出”,“武为文出”是本地的人才特色。历史上,代县产生过三位对历史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是元代的萨都剌,明代的张凤翼、孙传庭。萨都剌是元代最有成就的诗人、画家之一,其先世为西域人,祖父是留守雁门的蒙古驻军。萨都剌55岁中进士,主要在地方做小官,终老杭州,留下近800首诗词,绘画作品被故宫收藏。张凤翼、孙传庭二人进士出身,在明末崇祯年间先后任兵部尚书,主持对清军和农民军作战。张凤翼对清军作战失利后,受崇祯皇帝斥责,服大黄药自杀;孙传庭曾生擒闯王高迎祥,对李自成作战中兵败被杀。《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图片16.jpg

 雁门关。代州地理,东通京津,北控朔漠,南捍晋阳。进入清代,山西商人以草原通商,供应军粮、物资为条件与清廷形成经济联盟。晋商因而兴起。代州因雁门关交通枢纽的地理条件,成为晋北商业集散中心。据记载,清朝中叶,代州境内,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在当时有“南绛北代”的民谚。绛州以汾河航运兴盛,代州以雁门关交流地里而繁荣。

雁门形胜,诗人感慨:

 

黄云雁门郡,日暮凤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唐.李颀.塞下曲

 

汉家战伐云千里,唐季英雄土一丘。系马朱欗重回首,烟波谁在钓鱼舟!(明.胡谧.过雁门关)

本站编辑:侯利芳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