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资讯

实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必须精准脱贫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2      点击:

55.png 

周运来(前排左三)到湖南省常德市贫困地区查看扶贫项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 :“坚决打赢脱贫攻时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要实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须切实解决精准脱贫难题。

       实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客观上要求精准脱贫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核心内容是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存在,本身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党的宗旨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它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的理念之中,就是要在发展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努力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体现。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让贫困人口和全国人民群众一道,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从初心和使命来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只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脱贫面临繁重艰巨而且紧迫的任务

       目前扶贫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形势逼人。

       一是任务繁重。从贫困人口数量来说,2017年末,全国还有 3046 万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常德市有近 300 个贫困村,贫困人口 20 多万。要让这些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是任务艰巨。改革进入深水区,越往深推进,难度越大。脱贫攻坚更是如此,工作越往后推进,困难越多,难度越大。这几年来,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产业基础也有了起色,能够依靠劳动脱贫的基本都脱了贫、致了富,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帮助他们实现真脱贫、不返贫,难度更大。

       三是时间紧迫。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 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贫困人口都必须脱贫,因此,要在剩下的 3 年时间内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

       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明确了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一目标任务充分展示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将朝着这一总体目标奋斗,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

       其次是明确了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中央统筹,即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省负总责,即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县抓落实,即负责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则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确保扶贫规划顺利实施。

       再次是明确了方法。一是坚持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二是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当前,我国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因此,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最后是明确了重点。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目前剩余的脱贫对象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因此,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便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抓住这个重点,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就能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精准脱贫要切实解决六个突出问题

       首先要解决应付式脱贫的问题。在扶贫工作中,部分工作组为了能早日完成驻点任务,片面地追求完成经济收入指标,只注重投入资金搞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而对如何引导扶贫对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动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技术指导方面的工作却少之又少。工作组走了,扶贫的经济项目也就垮了。因此,扶贫要先扶志,要积极寻找经济落后的重要因素,挖穷根、找不足,树信心、励斗志,再考虑发展经济路子和筹集资金等问题,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二是要解决重基础设施、轻产业发展的问题。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助推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驻村帮扶的最终目标是脱贫到户,不能本末倒置。因此,脱贫攻坚不是一味地修桥修路修村部,更重要的还是在如何发展产业上想办法,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三是要解决产业发展同质化的问题。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关键之举和治本之策,而如何发展产业,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则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产业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宜产则产、宜工则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忌一刀切、广撒胡椒面。围绕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方案,确保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实效。

       四是要解决表象脱贫、暂时脱贫的问题。帮扶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精准扶贫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能力建设为先导,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能简单给钱给物,搞“保姆式”扶贫。要着力解决帮扶形式的“输血形式多,造血形式少”的问题,既要考虑眼前的困难,又要考虑长远的利益,让“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走持续发展的路子,避免工作队离开,脱贫人口迅速返贫的现象。

       五是要解决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但实际操作中,有些贫困户在搬迁后远离土地等生产资料,连赖以生存的养猪、养鸡种菜都没有地方了。虽然住得好了,但生活水平却下降了。究其原因,就是扶贫工作只顾头不顾尾,没有跟上后续扶持,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要妥善处理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问题,着力在土地流转、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上下功夫,为搬迁的贫困户谋划生产生活的路子,着力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是要解决盲目扶贫致债的问题。有些干部认为只要把基础设施搞好把地方经济搞上去了,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也就自然而然解决了,不顾村级承受能力,大搞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最终不仅不能实现精准扶贫,还给村里留下巨额债务。因此,开展脱贫攻坚,要正确把握“精准”二字的含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要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充分考虑村级经济承受能力,不超出财力铺摊子,不无序举债搞建设。(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脱贫攻坚指挥部)

本站编辑:胡世勃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